2025京津冀国际工程结构健康监测技术与应用博览会:智护基建,筑牢安全未来
时间:2025年9月17日-19日 地点:中国·天津国家会展中心
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深入推进、新型城镇化与基础设施高质量建设加速的背景下,工程结构安全监测已成为保障城市生命线工程(如桥梁、隧道、高层建筑、轨道交通等)长期稳定运行的核心环节。2025京津冀国际工程结构健康监测技术与应用博览会(以下简称“结构监测博览会”)以“数智化监测·全生命周期安全”为主题,汇聚全球顶尖技术、创新产品与行业解决方案,旨在搭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国际化平台,推动京津冀乃至全国工程结构监测领域的技术升级与产业协同。
本届展会规模达8万平方米,预计吸引来自30个国家和地区的800余家参展商,涵盖传感器制造、物联网平台、数据分析、智能运维等全产业链企业。同期将举办15场专题论坛、20场技术发布会及3场国际对接会,预计专业观众突破5万人次,包括政府主管部门、设计院、施工单位、科研机构及海外采购团。
智能传感与数据采集专区
展示光纤光栅传感器、无线振动传感器、分布式应变监测系统等新型设备,重点呈现纳米材料、MEMS工艺在传感器微型化、高精度化中的应用突破。
亮点企业:中电科仪器仪表、瑞士Sensirion、日本OMRON等将首发多款工业级耐久传感器。
物联网与边缘计算专区
聚焦5G+AIoT技术在结构监测中的融合应用,包括低功耗广域网络(LPWAN)、边缘计算网关、实时数据压缩算法等解决方案。
创新案例:雄安新区“数字孪生城市”项目将现场演示如何通过物联网实现桥梁应力、沉降的毫秒级响应监测。
大数据分析与AI诊断专区
呈现基于机器学习的结构损伤识别模型、剩余寿命预测系统及自动化报告生成平台,推动监测数据从“采集”向“决策”转化。
技术首发:清华大学团队将发布国内首款工程结构健康指数(EHI)评估软件,支持多维度风险预警。
无人机与机器人巡检专区
展示搭载激光雷达、红外热成像仪的无人机编队,以及可攀爬桥梁索塔、穿越管道的智能检测机器人,解决人工巡检的“盲区”与效率难题。
实景演示:天津港集团将联合企业模拟港机设备裂纹的无人机自主巡检全流程。
全生命周期运维管理专区
涵盖BIM+GIS数字孪生平台、结构健康档案云管理系统、应急预案智能推演工具等,助力实现从设计、施工到运维的全链条数字化管理。
政策对接:住建部“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”试点城市代表将分享政策落地经验。
国际标杆技术展区
邀请德国BAM研究院、美国NIST、日本东京大学等机构展示全球领先的监测标准、抗震评估模型及耐久性提升技术,促进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。
主论坛:2025全球工程结构安全峰会
国家发改委、中国工程院院士及国际结构监测协会(IABMAS)主席将发表主旨演讲,深度剖析“双碳”目标下监测技术的低碳化转型路径。
专题研讨会
轨道交通结构安全监测标准研讨会
海上风电基础结构健康管理论坛
历史建筑保护性监测技术沙龙
创新大赛
“结构监测未来之星”全球创业赛,聚焦初创企业技术商业化,优胜项目将获京津冀产业基金投资及落地政策支持。
展会首日,京津冀工程结构健康监测产业联盟正式成立,由清华大学、中国铁建、华为等单位发起,旨在联合制定区域性监测技术规范,推动数据共享与应急联动。此外,天津市住建委现场发布《天津市智慧工地建设指南(2025版)》,明确要求新建重大项目必须部署结构健康监测系统,为行业带来千亿级市场需求。
参展商声音
“我们带来的分布式光纤传感系统已应用于港珠澳大桥长期监测,此次希望与京津冀地铁建设单位对接,拓展城市地下空间市场。”——某光纤传感企业负责人
“通过展会,我们接触到了雄安新区管廊项目的智能化改造需求,计划联合本地企业成立联合体参与投标。”——某AI诊断平台创始人
随着“平急两用”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,工程结构健康监测正从“被动修复”向“主动预防”转型。2025结构监测博览会不仅是一场技术盛宴,更成为推动行业标准化、规模化发展的关键里程碑。组委会表示,未来将深化与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合作,输出中国监测技术标准,为全球基础设施安全贡献东方智慧。
2025年9月17日-19日,天津国家会展中心
以创新守护安全,用科技定义未来!
参展报名:15000870381吴先生
ys199018